[
收藏此章节]
[投诉]
文章收藏
第 57 章
春日的御花园里,繁花似锦,蝶舞蜂飞,孟令琛与秦云乔并肩漫步在花园小径上,阳光透过枝叶洒下,光影斑驳。
秦云乔轻声表达了对孟令琛的支持,孟令琛心中涌起一股暖流,面上依旧沉稳,微微颔首致谢。
两人交谈片刻后,秦云乔告辞离去,孟令琛望着她离去的背影,思绪飘远,心中清楚,权力的棋局,才刚下到中盘,皇帝虽已在官员任免权一事上妥协,但绝不会善罢甘休,接下来的每一步都需慎之又慎。
几日后,孟令琛正在中书令府中审阅公文,管家匆匆来报:“大人,五皇子殿下求见。”
孟令琛放下手中公文,整理衣冠,起身相迎。
秦易珩大步走进书房,神色略显凝重,孟令琛看在眼里,心中暗自思忖,恐怕又有变数。
“孟大人,”秦易珩开门见山地说道,“近日我听闻父皇与几位心腹大臣密会,虽不知他们所谈何事,但想必与我们有关,父皇他必定对失去官员任免权一事耿耿于怀,怕是在谋划着反击。”
孟令琛微微点头,神色平静,心中却在飞速盘算:“殿下所言极是,陛下绝不会轻易咽下这口气,我们需早做准备。”
他踱步至窗前,望着窗外郁郁葱葱的树木,陷入沉思。
片刻后,转身对秦易珩说道:“如今之计,我们要进一步削弱陛下对朝政的掌控,从财政大权入手。朝廷各项开支、赋税征收,皆是重中之重,若能将财政之权收于我们手中,陛下便如无牙猛虎,再难兴风作浪。”
秦易珩眼中闪过一丝忧虑:“财政大权关乎国本,父皇必定视若珍宝,岂会轻易相让?”
孟令琛微微一笑,胸有成竹道:“殿下不必担忧,臣已有计策。如今朝中账目混乱,贪墨之风屡禁不止,我们可借此为由,提议设立‘审计司’,专门负责清查朝廷账目,监督财政收支。表面上是为了整顿吏治、充盈国库,实则是要将财政监管之权握在手中。”
秦易珩听后,眼前一亮,拍手称妙:“孟大人果然足智多谋,此计甚妙!只是,该如何让父皇同意呢?”
孟令琛眼中闪过一丝精光,不紧不慢地说道:“殿下可先联合朝中支持改革的大臣,在朝堂上揭露几起重大的贪墨案件,引起朝堂震动,让众人皆知朝廷财政弊端丛生。而后,殿下再顺势提出设立‘审计司’的提议,强调此举对国家财政清明的重要性。同时,我们发动民间舆论,让百姓也知晓此事,形成上下呼应之势。陛下即便心中不愿,在众怒难犯之下,也不得不慎重考虑。”
秦易珩微微皱眉,心中暗自思忖,此计虽好,但实施起来必定困难重重,稍有不慎,便会功亏一篑。
孟令琛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,安慰道:“殿下,此事虽有风险,但机不可失。如今我们在朝堂上已有一定根基,只要我们齐心协力,定能成功。”
秦易珩深吸一口气,重重点头:“好,就依孟大人所言,我这就去联络朝中大臣。”
几日后,早朝之上,秦易珩按照孟令琛的计策,出列奏道:“陛下,近日儿臣听闻朝中几起贪墨大案,涉案金额巨大,令人震惊。朝廷财政关乎国本,如今账目混乱,贪墨成风,长此以往,国将不国。儿臣以为,不妨设立‘审计司’,专门清查朝廷账目,监督财政收支,如此方能整顿吏治,充盈国库,保我朝繁荣昌盛。”
此言一出,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。
支持改革的大臣们纷纷出言附和,列举诸多财政乱象,力陈设立“审计司”的必要性;而皇帝身边的守旧派大臣们则脸色阴沉,心中暗自叫苦。
他们深知,一旦设立“审计司”,皇帝对财政的掌控必将被削弱,他们这些依附于皇帝的人,也将失去不少从中牟利的机会。
皇帝坐在龙椅上,脸色微微一变,心中暗自恼怒。
他知道,这又是秦易珩和孟令琛等人的阴谋,但此时朝堂上支持设立“审计司”的声音此起彼伏,他若公然反对,恐会引起众怒。
沉思片刻后,皇帝冷冷地说道:“五皇子所言虽有几分道理,但此事关乎重大,容朕再考虑考虑。”
秦易珩心中暗自失望,但也知道此事急不得,只得躬身退下。
退朝后,孟令琛和秦易珩等人在偏殿密会。
“孟大人,父皇并未同意设立‘审计司’,这可如何是好?”秦易珩满脸焦急地说道。
孟令琛神色平静,微微一笑,道:“殿下莫急。陛下虽未同意,但也未明确反对,这便是我们的机会。接下来,我们要加大力度,让朝中大臣和民间百姓继续上书朝廷,表达对设立‘审计司’的强烈渴望。同时,我们也要密切关注陛下身边守旧派大臣的动向,寻找机会分化他们。”
此后的日子里,孟令琛等人按照计划,四处奔走,积极活动。
朝中支持改革的大臣们纷纷上书朝廷,言辞恳切地阐述设立“审计司”的紧迫性和重要性;民间的有识之士也纷纷响应,联名上书,请求朝廷尽快设立此司,一时间,街头巷尾议论纷纷,对朝廷财政改革的呼声愈发高涨。
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,皇帝的态度逐渐出现了松动。与此同时,孟令琛也开始实施分化守旧派大臣的计划。
他打听到工部侍郎赵大人的侄子在一桩工程贪墨案中被牵连,正焦头烂额。
孟令琛便找到赵大人,先是对他侄子的事情表示同情,然后话锋一转,说道:“赵大人,如今朝廷严查贪墨,令侄之事恐怕难以善了。不过,大人若能支持改革,在设立‘审计司’一事上为我们说话,或许还有转机。”
赵大人心中一震,他深知孟令琛在朝中的地位和影响力,若能得到他的帮助,侄子或许能逃过一劫。
但他也清楚,一旦支持改革,就意味着要与皇帝身边的守旧派大臣们决裂,这其中的风险不可谓不大。
孟令琛察言观色,看出了赵大人的犹豫,继续说道:“大人,如今改革乃大势所趋,顺应潮流者昌,逆潮流者亡。大人若能为改革助力,不仅能救令侄,也能为家族增光添彩。大人不妨好好考虑考虑。”
赵大人沉默良久,最终微微点头,道:“孟大人所言极是,容赵某回去再思量思量。”
孟令琛心中暗自欣喜,知道此事已有了几分把握。
几日后,赵大人主动找到孟令琛,表示愿意支持改革。
孟令琛大喜过望,立刻与他商议如何在朝堂上配合,推动设立“审计司”一事。
在孟令琛等人的不懈努力下,朝堂上支持设立“审计司”的声音越来越高,皇帝终于顶不住压力,勉强同意了设立此司。
“审计司”设立后,孟令琛等人精心挑选了一批支持改革的官员,进入司中任职。
从此,朝廷财政收支不再由皇帝一人独断,而是要经过“审计司”的清查和监督。
皇帝的权力被进一步削弱,改革派在朝堂上的地位更加稳固。
然而,孟令琛并没有因此而满足。
他知道,皇帝虽然表面上同意了设立“审计司”,但心中必定充满了怨恨和不甘,随时可能会反扑。
为了彻底架空皇帝,孟令琛又开始谋划下一步的计划。
这日,孟令琛在中书令府中宴请朝中几位支持改革的核心大臣。
酒过三巡,孟令琛放下酒杯,神色凝重地说道:“诸位大人,如今‘审计司’虽已设立,但陛下手中仍握有部分军权,这始终是我们的心腹大患。我们要想让改革大业顺利推进,就必须想办法削弱陛下对军队的掌控。”
“孟大人所言极是,但军队乃国之重器,陛下岂会轻易放权?”一位大臣忧心忡忡地问道。
孟令琛眼中闪过一丝坚定,道:“我们可从军队粮草供应和将领任免考核这两方面入手。如今军队粮草供应由户部和兵部共同负责,但其中弊端丛生,时常出现克扣粮草之事,导致士兵怨声载道。我们可提议设立‘军粮督查院’,专门负责监督军队粮草的采购、运输和发放,确保粮草足额供应。同时,在将领任免考核上,我们也要制定新的制度,让有才能、支持改革的将领得到提拔,逐步替换掉陛下的心腹将领。”
众大臣听后,纷纷点头称赞,对孟令琛的谋略佩服不已。
商议已定,众大臣开始在朝中四处活动,散布关于军队粮草供应和将领任免考核弊端的言论。
一时间,朝堂上议论纷纷,许多大臣对军队现状表示担忧,要求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。
皇帝得知此事后,心中大怒。
他知道,这又是孟令琛等人的阴谋,目的是要彻底剥夺他手中的军权。
但此时朝堂上的舆论压力巨大,他若强行压制,恐会引起军队哗变和朝中大臣的不满,导致局势失控。
沉思良久后,皇帝决定召见孟令琛,当面质问他。
御书房内,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。
皇帝坐在书桌后,目光冷冷地看着孟令琛,道:“孟爱卿,你可知罪?”
孟令琛心中一紧,但脸上却神色平静,立刻跪地,恭敬道:“陛下,臣不知何罪之有。”
皇帝冷哼一声,道:“你在朝堂上煽动人心,妄图插手军队事务,还敢说无罪?”
孟令琛抬起头,目光坚定地看着皇帝,道:“陛下明鉴,臣绝无此意。如今军队粮草供应不足,将领任免考核不公,这对国家的安危极为不利。臣等向陛下上书,请求进行改革,乃是为了增强军队实力,保我朝边疆安宁。臣对陛下忠心耿耿,绝无半点异心。”
皇帝看着孟令琛,沉默良久,道:“朕且信你这一次。但你要好自为之,莫要让朕失望。军队改革一事,容朕再考虑考虑。”
孟令琛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,知道此事还有转机。他谢恩起身,退出了御书房。
从御书房出来后,孟令琛立刻与秦易珩等人商议对策。
“孟大人,如今陛下虽未明确拒绝,但也未同意军队改革,这可如何是好?”秦易珩满脸焦急地说道。
孟令琛沉思片刻后道:“陛下既然未明确拒绝,就说明他心中也有所顾虑。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,继续加大舆论压力,让陛下知道,军队改革是大势所趋,不可逆转。同时,我们也要在军中拉拢更多的将领,让他们在陛下面前为我们说话。”
秦易珩微微点头,道:“孟大人所言极是。我这就去联络军中支持改革的将领,让他们上书朝廷,请求陛下同意军队改革。”
此后的日子里,孟令琛等人继续在朝中活动,加大舆论宣传力度。
支持改革的大臣们纷纷上书朝廷,言辞激烈地请求进行军队改革;军中支持改革的将领也纷纷响应,联名上书,表达对改革的迫切需求。
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,皇帝终于妥协,同意进行军队改革。
孟令琛等人精心制定了军队改革方案,设立了“军粮督查院”,负责监督军队粮草供应;同时,制定了新的将领任免考核制度,将支持改革的将领逐步提拔到重要职位上。
从此,皇帝对军队的掌控力被大大削弱,改革派在军队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强。
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,国家在政治、经济、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。
朝堂上吏治清明,贪污腐败现象大大减少;民间经济繁荣,百姓安居乐业;军队实力增强,边疆安宁稳固。
孟令琛的威望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,成为了朝中乃至全国百姓心目中的中流砥柱。
为了巩固改革成果,让国家长治久安,孟令琛又开始谋划新一轮的改革。
这日,孟令琛在中书令府中与秦易珩、秦云乔等人商议改革事宜。
“如今我们虽已在朝堂和军队中占据优势,但国家的教育体系却存在诸多弊端,人才选拔机制也不够完善。”孟令琛神色凝重地说道,“我们要想让国家持续繁荣昌盛,就必须重视教育,改革科举制度。”
秦易珩微微皱眉,道:“孟大人,科举制度乃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,改革科举谈何容易?”
孟令琛微微一笑,道:“殿下不必担忧。如今科举考试内容陈旧,只重诗词歌赋,不重经世致用之学。我们可提议在科举考试中增加策论、实务等科目,选拔真正有才能、有见识的人才。同时,我们要在全国范围内兴办学校,推广新式教育,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。如此一来,不仅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可用之才,也能赢得天下士子的支持。”
秦云乔眼中满是敬佩,轻声说道:“孟大人思虑周全,此举若成,国家必将人才辈出,繁荣昌盛。”
秦易珩也点头表示赞同:“好,就依孟大人所言,我们这就着手准备。”
此后,孟令琛等人开始在朝中四处奔走,联络支持改革的大臣,共同推动科举制度改革。
他们在朝堂上慷慨陈词,阐述科举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;同时,发动民间舆论,让天下士子知晓科举改革的内容和意义。
一时间,科举改革成为了朝野上下热议的话题,支持改革的声音越来越高。
然而,科举改革触动了一些守旧派官员和世家大族的利益,他们纷纷站出来反对。
这些人在朝堂上与改革派激烈争辩,甚至暗中勾结,企图破坏改革。
孟令琛深知,科举改革之路必将充满荆棘,但他毫不退缩,决心与守旧势力斗争到底。
这日,孟令琛正在中书令府中思索对策,管家来报:“大人,礼部尚书孙大人求见。”
孟令琛心中一动,孙大人乃朝中德高望重的老臣,虽一向持中立态度,但在科举之事上颇有见解,他此番前来,或许有转机。
孟令琛立刻起身相迎。
孙大人走进书房,神色凝重,孟令琛请他坐下,奉上茶水。
孙大人放下茶杯,开门见山地说道:“孟大人,老夫今日前来,是为科举改革一事。老夫深知改革乃大势所趋,但如今守旧派势力强大,若强行推进,恐会引发朝堂动荡。”
孟令琛微微点头,道:“孙大人所言极是,不知大人有何高见?”
插入书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