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案
十年寒窗无人晓
一朝成名天下知
内容标签:

搜索关键字:主角: ┃ 配角: ┃ 其它:

一句话简介:中国历代状元榜

立意:立意待补充

  总点击数: 2415   总书评数:5 当前被收藏数:10 文章积分:1,105,977
文章基本信息
  • 文章类型: 随笔
  • 作品视角:
  • 所属系列: 历史的犄角旮旯
  • 文章进度:完结
  • 全文字数:5103字
  • 版权转化: 尚未出版(联系出版
  • 签约状态: 未签约
  • 作品荣誉: 尚无任何作品简评
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
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

江山翘楚

作者:太微天
[收藏此章节] [投诉]
文章收藏
为收藏文章分类

    1


      如果说斯巴达人尚武,那么中国很可能就“尚考”。老舍先生就写过一篇《考而不死是为神》的小品文,几十年后的现在读来依旧意犹未尽。
      中考、高考、全国联考……在跟考试有关的各个词汇中,有一个词应该是人尽皆知,并且人人(主要是考生家长)期盼的
      那就是——状元

      所谓状元,真是同辈翘楚、明日之星,是咱这种刚过重点线的人连想都不敢想的存在。不过粗略的算一下,现在咱们国家每届状元应该出66个左右,每省文理共2人。虽然是高难度,可跟古人比较,还是宽松的让人要偷笑了。因为自科举从隋朝成形之日的1300年间,状元的名额始终固定——1人!
      这可真是“天下谁人不识君”了(当然,文盲除外)

      江山待有材人出,各领风骚数百年。
      在这1300年间,共产生文状元596名,武状元182名。虽然是应试教育,难免有高分低能的人存在(也相应就有了高能低分的人),但基本上,能站在全国考生顶点的人,都不该是泛泛之辈,就是这些个栋梁之材,让咱又兴起了考据的瘾来。

      第一任状元

      孙伏伽(唐)
      这位老兄其实也没什么好说的。为人还行,官做的也不小,不过真的没留下什么人生印记,我们之所以应该花点脑细胞记记,只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。不管怎么说,第一个吃螃蟹成功的人士嘛,还是具有一定划时代意义的。

      最年轻的状元

      苏魁&郭元振(唐)
      这两位都是唐高宗年代的状元,当时都是18岁,同为历代最年轻的状元及第者。
      要知道,科举分乡试、会试、殿试三级,三年才一次。任何一项过不了就需要3年的时间(比咱们的复读痛苦的多),而且下一级也不保证一定就过。
      明代曾有位13岁参加会试的孩子,当时人人见到领着他的老爹就问“你考试怎么还带着小孩?”,反而没人觉得那孩子是来考试的。可见18岁考中状元,基本上非得一次性过关斩将,都属于名符其实的“神童”级别。

      苏魁大概应该还是个不错的人,他任宰相晋封许国公时,向皇帝讲了一番勤俭节约的大道理,将我国五大名宴之一的“烧尾宴”划入了黑名单,从此不再流行。
      而郭元振则与“嘉贞丝幔拥娇贤”这个故事联系到了一起。据说当时宰相想招郭小哥当女婿,就找了五色丝线分别连着他的五个女儿,让郭小哥闭着眼睛随便抓一个。郭小哥是不是事先得到过什么风声就不得而知了,总之他这□□的手气非常好,选中一根红线,结果就娶了宰相家贤惠而美丽的三小姐。
      这个描写奇缘的典故被收列在古代幼儿识字性普及读物《龙文鞭影》里,真不知道教小孩的书干吗把别人怎么娶老婆的事拿来讲。估计是从小就鼓励孩子好好学习,将来书中自有颜如玉吧。

      最年老的状元

      尹枢(唐)
      与前两位正好相反,这位尹老爷子过了70了才中的状元。读过《范进中举》的人大概都能了解到,屡考不中的读书人社会压力是很大的,基本上他们最后都会向现实妥协,打消科举的念头。由此可见这位古稀之年的老人心理承受力一定极其彪悍,跟着一帮或许能当自己曾孙的人考试都不觉得尴尬。
      不过事实说明尹老爷的脸皮确实很厚,当时主考官杜黄裳是第一次主考,不知道该怎么排名比较服人,放榜时第一名迟迟没写,最后他问在场考生“写谁比较好”,尹枢毫无愧色地答道:“非老夫不可!”,轰动朝野。
      事情的最后是真的选了他,大概相当于颁个“科举终身成就奖”吧。其它的年轻人想想这老爷子的年纪,再想想自己以后机会还有的是,大概就不会太失落了。
      顺便说下,这位尹老爷子的弟弟也是位状元,可惜年代在他之后,若是在他之前,那又更有意思了。

      最具有专业成就的状元

      王维&柳公权(唐)
      状元最佳诗画成就奖与状元最佳书法成就奖
      这两位不用说了。不过由于他们只是历代状元里写诗与写字最好的人,而只是历史上写诗与写字最好的人之一,这也从另一个层面上反应了科举制的局限性。

      张孝祥(南宋)
      状元最佳作词成就奖。南宋初期词坛双璧之一,咱们熟知的辛弃疾同志在诗词风格上的老前辈。

      陈亮(南宋)
      状元最佳思想成就奖。为永康学派的创始人,提倡注重事业功利有补国计民生的“事功之学”。
     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,除了孔孟这两位没赶上科举好时代的哲学界老前辈之外,另外两位与孔孟并称“四子”的人都没考上状元。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朱子(朱熹)和那位顶了文学家、哲学家、教育家、军事家四个头衔的圣贤级人物阳明子(王守仁)都只是一般进士而已(不过王先生的爹倒是个状元)。

      张又新(唐)
      状元最佳茶艺成就奖
      他的《煎茶水记》是继陆羽《茶经》之后,我国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。但是……张又新同志,我严重怀疑你平时坐办公室里都在干些什么?

      王溥(五代)
      状元最佳史学成就奖。撰写《五代会要》,正式建立了会要体分类编纂的体例方法,为后世所仿效。

      吴其濬(清)
      状元最佳植物学成就奖。

      杨慎(明)
      状元最佳作家成就奖
      广泛涉及文、词、赋、散曲、杂剧、弹词,著述目录达400多种。
      不过,我们可以看到,大凡在状元界中可以取得非政治界最佳成就的,官一般当的都不大,或者都不是官场上有影响力的人。以杨慎为例,他作为一代权臣杨廷和之子,在官场上由于公子哥作风的问题,被打了一顿板子下放到了云南,无聊的漂泊了30多年,反倒成就了崇高的历史地位。
      但是这种现象也很自然,想想那些忙着搞政治斗争的人,平时为了保命就已经很忙了,哪有闲工夫来写书喝茶顺带研究植物啊。

      力挽狂澜的状元

      郭子仪(唐)
      郭子仪的知名度恐怕还稍稍逊色与他儿子“醉打金枝”这场戏。他以武状元出身,戎马一生,屡建奇功,84岁才从战场上退休。也是历代武状元中唯一一个登上丞相之位的人
      安史之乱后倾倒的大唐,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。并且他能做到“权倾天下而朝不忌,功盖一代而主不疑”,这对于向来有肃清重臣传统的中国来说,实在是件很稀有的事。

      文天祥(南宋)
      此兄也是官拜丞相,也是临危授命,也是国家民族的中流砥柱,而且此兄的知名度估计比郭子仪同志还要高,但是过的却实在不如郭前辈舒服。
      关于他是如何如何英勇,敌方如何如何凶残,己方如何如何扯后腿这些事咱就不赘述了。不过站在国际主义的大力场上看,文同志实在有点民族主义嫌疑。元朝的确是个很烂的统治阶层,这不正好就需要你加以协助吗?需知你帮的不是蒙古人,而是在笨领导手下倒霉的老百姓啊。
      不过认死理这点,倒也是中国文人十分可敬可爱的遗传,而且不分朝代与阵营。若是少了这点东西,有许多嬉笑怒骂的历史事件反而不会发生了。

      地位最高的状元

      李遵顼(西夏)
      我一开始还不知道,原来少数民族也搞科举,可见知识的力量果然巨大。而这位李状元的社会地位也确实登峰造极,因为他除了是状元,还有另一个身份——齐王。这还不算完,西夏皇建二年,该同志篡位自立,成了皇帝,估计在历代皇帝里也是文凭最高的一个人了。
      不过由于是皇子,李状元的社会地位跟其他人比不太公平。要说从同一个起跑线上比的话,社会地位最高的应该是唐宣宗时代的郑颢,他是唯一一个做了皇帝女婿的状元。
      也许有人会奇怪,状元跟公主配好像是十分常见的官方配对,怎么会才这一个。其实在唐代,这是很正常的。那时的人普遍还有门弟观念,而遗憾的是皇室“李氏”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个政治暴发户,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名门世家。所以还有名门子弟宁愿守城门,也不要做皇家女婿的事情发生。
      郑颢出身荥阳郑氏,是当时的五大望族之一,本来要娶卢氏的千金,也没做驸马的意思,结果结婚半路上硬被宰相白敏中(白居易堂弟)追了回来,威逼利诱的当了驸马。为这事郑状元把月老白宰相从头到脚恨了个遍,没事就上书弹劾他。不过作为强买强卖参与者的宣宗是很感谢白敏中的,倒是颇为义气的一直为其袒护。

      最百折不挠的状元

      马全(清)
      此人为一名武状元,但其坚定不移的认死理和要面子的精神与文士一般无二。他初在乾隆十七考过武举的探花,后因与同僚发生矛盾,被削夺官职。为洗刷耻辱,他更名为全,决意再夺功名,终于乾隆二十五年在武科进士殿试中得中状元。
      这一百折不挠的精神,仍被我们现在一些被退学后,又为一雪前耻而考回来的学生们发扬光大。

      最与时俱进的状元

      张謇(清)
      大家对这个名字应该不陌生吧,这是咱们的历史教课书上都提到过的人,不过那时我还不知道他是位状元,只知道他是中国近代最具开拓精神的实业家。

      状元中的状元

      全国考试第一的状元已经是很牛B的人了,要说这波牛B的人里面谁最牛?答案无疑是连中三元者。1300年里仅出了17人,其几率估计比被雷劈中两次还要低。
      所谓的“三元”,即乡试第一名的“解元”,会试第一名的“会元”,殿试第一名的“状元”。所以不熟悉这个词的也都应该明白了吧,“连中三元”就是这人是一路第一名考过来的,家乡第一、全国第一、满朝文武和皇帝眼里的第一名。完全就是状元里面的战斗机啊!
      不管这17位及第之后是闲着没事坐机关,还是真正的挑起国家的重任,仅从考试高手的角度来看,都值得我们这些后辈记住他们的名字了。
      他们是
      唐代的:张又新、崔元翰
      宋代的:孙何、王曾、宋庠、杨置、王若叟、冯京
      金朝的:孟宋献
      元朝的:王崇哲
      明朝的:黄观、商辂
      清朝的:钱檠、陈继昌、戴衢亨

      张又新。前文已经介绍过,就是那位搞茶艺的仁兄,因连中三元,外号“张三头”。累任至刑部郎中。后世暂且不说,如果他的前辈同辈们知道自己梦寐以求的“三元”获得者最大的成就居然是关于茶叶的,一定相当郁闷。

      崔元翰。五十岁中举,累任至礼部员外郎,知制诰(拟草诏)。于朝中言辞温厚,举止庄重得体,有典诰之风范。不过他当官的文人气比较重,说白了就是清高孤傲,所以官途并不顺利。

      孙何。幼时与其弟并称“荆门三凤”。累任至太常礼院,知制诰。在官场上属于实干派,柬言颇多且大多被采用,后因积劳成疾病逝。

      王曾。少年孤苦,其人眉目如画,寡言少笑,又端厚持重,进退有礼。累任至右仆射兼门下侍郎,平章事,集贤殿大学士。因与权贵对立,数次被贬,却被地方百姓建生祠供奉。病逝,仁宗亲自撰写碑文。

      宋庠。实际上其弟宋祁才是殿试第一,宋庠第三,因章献太后不想弟排兄前,点宋庠为第一,故有兄弟“双状元”之称。为官儒雅,遇事是非分明,久居相位,不过建树不大。

      杨置。少有隽才,殿试中被宋仁宗所喜,亲自点为状元。可惜这位同志真的只能说福薄,还未到任,母亲病逝,他回家丁忧,也在期间病弱而死,未出仕途。

      王若叟。累任至中书省中书舍人、枢密院直学士。力主抗击西夏,恪尽职守,深受哲宗赞赏。后因被弹劾结党贬迁河南,病逝。

      冯京。因受他人妄言朝政牵连,贬至亳州。地方夷人叛乱,冯京上奏朝廷,代为申诉,使夷人感激涕零,愿世代做宋臣民。哲宗即位,为司马光所重,后拜太子少师。

      孟宋献。其遭遇与杨置同志简直如出一辙,简而言之,这个三元是白考了

      王崇哲。元代实在是中国历史上文化、艺术几乎都停滞不前的年代,所以这位仁兄几乎没有留下什么痕迹。

      黄观。县考、府考、院考、乡试、会试、殿试均为第一,世称“三元天下有,六首世间无”。但后因朱棣叛乱,他为惠帝朱允文自尽,被朱棣取消了状元资格,所以在官方版本上没算连中三元。

      商辂。为官平和宽厚,遇事则果断干练,与名臣于谦同朝为官。英宗复位,于谦被处刑,商辂亦贬为庶民。宪宗朝被召回,累任至内阁首辅。宪宗懦弱,商辂为百官之首,与后宫及阉党周旋,时人称“我朝贤佐,商公第一”

      钱檠。继商辂之后的336年,清代第一位连中三元者。乾隆皇帝亲自作诗以示庆贺。累任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

      陈继昌。抱病应殿试而连中三元,因此声名大振。陈继昌多外放为官,所到之处,办事公正廉明,深得民心。晚年官至江苏巡抚,病逝与故里。

      戴衢亨。与其父亲、叔父及兄长合称“西江四戴”。从政谨饬清慎,颇有远见,为嘉庆时重臣,凡大典须撰拟文字,皆出自其手。历任侍读学士、军机大臣、体仁阁大学士等职。

      此外,历史上也有两位武举的连中三元者。分别是明万历年间的王名世,和清顺治年间的王玉璧,两人皆是文物双修之材。

      出产状元最多的地方

      从地域分布上来看,这个格局跟现今的高考形式也差不多,东多西少。历代出状元最多的府为苏州府,共有状元24 人。出状元最多的省则为江苏省,共产生状元49 人。
      此外,曾一度创下全国最好成绩的地方为江西的吉安府。明建文二年,此处囊括了状元、榜眼和探花前三名,明永乐二年,此地再一次创造奇迹,从状元一直到二甲第四名(既全国第七)的七个人居然都来自吉安。

      最后一个状元

      刘春霖(清)
      他同孙伏伽同志一样,本身没有什么可说的,而且他这个状元似乎也不是纯考出来的。刘春霖最大的意义还是在于他状元及第的次年,慈禧太后即下诏停止科举,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末科状元,为1300年文人们的奋斗,画下了句号。
    插入书签 

    ←上一篇  下一篇→
    作 者 推 文


    洗白录
    广告不打白不打之五



    河伯娶亲
    广告不打白不打之四



    黄泉花嫁
    广告不打白不打之三



    皇宫这档事
    广告不打白不打之二



    星君与我
    广告不打白不打之一

    关闭广告
    关闭广告
   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
    wap阅读点击:https://m.jjwxc.net/book2/390320/0
   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
    关闭广告
    ↑返回顶部
    作 者 推 文
     
    昵称: 评论主题:

    打分: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。

   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
    作者加精评论



    本文相关话题
     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,要看本章所有评论,请点击这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