评《黄花梨》作者:myself
感谢黄花梨给我再学习再造的契机,自从文理分科后,就再也没有系统看过历史,这几天翻阅些资料,对上之前一知半解的残留补丁,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下次去三亚南天一柱只会下车拍照上车睡觉了。以下关于本文,补充一座岛屿的前世今生,盛衰之变,风物淳美,人文精彩,悲欢离合……
随着国家疆土的拓展和社会经济的开发,原来作为流放地的地区,渐渐发展与开化起来,生活与交通条件不断改良,便不再适合作为流放地来使用。舜帝“流共工于幽陵,以变北狄;放驩兜于崇山,以变南蛮;迁三苗于三危,以变西戎;殛鲧于羽山,以变东夷,四罪而天下咸服”(《史记·五帝本纪第一》)。流放“四凶”的“幽陵”(今北京地区)、崇山(今湖南湘西)、三危(今甘肃敦煌)、羽山(今山东江苏交界)。这四个地方,当时被认为是天下的“四极”,即世界的尽头,后来也趋近于中心,有的甚至成为京畿要地。秦汉之后,国土辽阔,流放的距离便可以拉开,而在自然环境方面,西北的荒漠、东北的苦寒、岭南的烟瘴都成为对罪人的天然刑罚。其中,西北的河西走廊、河套平原地区和包括合浦(郡治在今广西合浦市北)、日南(郡治在今越南中部顺化市北)、九真(郡治在今越南中部清化附近)的广大岭南地区,是流放罪人的最佳选择,而海南岛则是岭南之南。明代以前,人望最高、最为流放者所恐惧的,是孤悬海外的海南岛。 流迁:将被认为有罪之民众,迁徙到某个指定的地方; 流贬:针对官员,在迁流的同时加以职位和身份上的贬降(即左降); 谪戍:将罪人迁移到边疆去补充兵源,垦荒屯田; 驱逐:将罪人驱赶出部族或国家的边关之外,任其自生自灭。 汉朝末年被称俚人,从南越各地迁入海南岛的人,自然属于俚人之列。俚人是一个倔强的民族,《隋书》记载:“俚人率直尚信,勇敢自立,重贿轻死,巢居崖处,尽力农事。”前219年,秦始皇派屠睢率领五十多万大军进攻南越,横扫天下的秦军竟然大败而归。隋唐之后,随着社会发展与文明教化,南越故地上的大多居民渐渐改宗汉姓,融入汉族大家庭,最终在宋朝时脱掉了“俚”的帽子,俚人也就在历史的视野里消失了。但海南岛上的俚人,因为地理环境封闭,较为完整地保持了原来的生活方式,并被书写为黎人。他们实际上就是南越的遗民,或者准确地说,是百越中的一支“骆越”的遗民。“黎人”是由“俚人”的发音演变过来的。在岛上,他们共有五个支系,其中一支被其他部族称为“本地黎”的润黎,极有可能是最早进入海南岛的落笔洞人的后代。他们自称为“赛”,而“赛”也是整个黎族的自我命名,含有主人、本地人、自己人的意思。其他哈、杞、美孚、赛四个支系,是后来陆续融入并获得认同的。民族认同之后,他们以主人自居,把岛外过来的人称为“美”,即客人、外人、他者的意思。在相当长的时间里,“赛”与“美”的关系,一直是海南岛最基本的民族关系。 生黎:以游猎和采集为生的黎族人,随之迁入中南部山区;原生态黎族被称为“生黎”,集聚在五指山脉、黎母山脉、雅加大岭山脉为核心的地带,南渡江、昌化江、万泉河三大河流的发源地,与汉族区域相对隔离,居深山,质犷悍,不服王化,不供赋役,自给自足。 熟黎:学会垦殖的黎族人,则留了下来,渐渐转型汉化,被称为“熟黎”。杂居于两者之间。“去省地远者为生黎,近者谓熟黎。 发现要把读懂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也是一种能力,再次顶礼膜拜下寺大,我只会整理和摘抄,下节课再来说说中原陆沉,衣冠南渡。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