蒙尘的镜子——评《牵着手一起长大》作者:踏雪
(先甜后苦,砖头在后面。)
我一向不大喜欢看校园文,但王蔚的《牵着手一起长大》,却意外的吸引住我的眼球,勾着我追了这个坑,同书中的主角秦月一起,又经历了一回从懵懂的幼稚到朦胧的青春的历程。 王蔚的文笔很老道,诙谐幽默又不乏让人深思之笔,调侃间将读者不知不觉拉回儿时的回忆中,随着主人公一起快乐,一起烦恼,一起惊喜,一起憧憬着未来的希望。“我是81年夏天出生的。据说那年重庆发了几十年难见的洪水。又据说大凡天赋异禀之人诞生时,总会有一些奇特的自然现象。比如武媚娘的七星连珠。就算是人家郭小四出生时,据说屋后也是“霞光满天”。于是我便固执的觉得那洪水与我肯定有非一般的关联。”怕是每个人都曾经为自己的出生找点不同寻常的“异象”,这般的开头,立刻便引起了共鸣,让人不觉微笑着读下去。 对,共鸣,恐怕读校园文,最大的感受就是共鸣。那种自记忆中流淌出来的语言,加上诙谐老道的文笔,戏谑的调侃,不知不觉便被潜移默化,不知道究竟是自己在回忆,还是看别人在回忆,同时代的校园文的代入,总是那么简单——我们有着共同的语言。从儿时的游戏,上学的烦恼,第一个好朋友的结交,直到进入中学开始产生朦胧的异性之间的感情,这一切,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曾经的经历? 很不想讨论校园文的结构,因为一般来说,按照时间顺序来写总不会出错,而大家也很享受那种淡而温馨的节奏,关键就看描述事件的角度,以及过场能否处理的简洁而圆滑。以王蔚的文笔,显然她轻而易举的做到了,一桩桩事情前后关联,毫无生硬滞涩之感。比如由好友肖薇薇,引出了第二男主邵远舟,而肖微微事件本身不仅侧面揭示了离异家庭儿童的不幸,也给邵远舟的“□□邵”形象加上了一个重重的筹码。秦月儿时因赌气发狠自己提起刀子割破手指而结下的好友张威,在第十一章也没忘了递上表白贺卡一张,使得他在第二十三章中的出场成了意料之外,情理之中。 读此文,除了勾起读者对当年的回忆之外,恐怕最吸引人之处,就是几个男主了。关旭的包容,体贴,温柔与责任感,加上不错的样貌,优异的成绩,专一的心,几乎是所有女生产生朦胧的对爱情憧憬的时候心中的白马王子。而邵远舟酷酷的外表,神秘的身世,□□的背景,看似漫不经心却格外优异的成绩,无疑也是女生崇拜的对象。但是,正如同清晨初开玫瑰上的露珠,这两个人物如此优秀,让人有一种只能存在于梦幻而非真实的感觉,说穿了更像漫画人物。 而女主秦月的性格,除了小时候有一种勇往直前探索世界的勇气之外,自从上学之后,似乎就流于在沉重学习之中和寻求玩耍机会的表象了。贪玩几乎是每个孩子的共性,这共性加上一点倔犟,一点好奇,秦月的形象就如同路上每天背着书包上学的孩子一般平常,甚至有点泛泛。作为小说,引起共鸣固然重要,但一个人物要能够拎出来是独一无二的人,在人群中能够被一眼认出来的人。 无疑,《牵着手一起长大》是一篇很好的校园文,但是,有了诙谐的语言,有了读者的共鸣,有了让人遐想的主角,有了有趣的情节,这些就是回忆录一类的校园文的全部了么?想起前一段读的《顽童时代》,也是记录小学生活的回忆录一类的文章,作者也是重庆人,很久以前读的,很多情节现在想起来仍然历历在目,再次翻出重读,仍有很多段落让我潸然泪下。为了写评,再次细读《牵》,却惊异的发现这样一篇曾经让我惊艳的文章,重读起来竟然很多地方味同嚼蜡。是我口味变了吗?非也,因为看到作者更新,我又能够津津有味的看下去。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此文经不起再三咀嚼品味? 不是文笔,不是情节,是深度。 或许这就是我不太喜欢看校园文的原因——大多数校园文,只是追忆那段如花的岁月,描述或美丽或温馨或忧伤的故事,而缺乏更大范围的视角,缺乏更深层次的思考。 不可否认,《牵》中有作者的思考。从小月儿时对外面世界的探索欲望,到苏阿姨对小月的启蒙性教育;从肖薇薇的悲剧,到小月第一次离家出走,以及后来朦胧的爱情,都渗透着作者的思考。作者已经不是“自发”的回忆描写,侧面反映一些成长中的问题,开始“自觉”的思考这些问题,通过情节来表现。 但是,这是不够的。 过多的没有营养的调侃,冲淡了那些本应鲜明的问题。 在一个校园中,一群成长的孩子的故事,很难像其它类型的小说一样,架构宏大的画面,设计精巧的结构与情节,将人性和感情推到极至。但,它同样可以发掘,可以细水常流的将少年成长的问题剖析出来,可以将孩子同大人世界的融合展现出来。它也应该是一面镜子,一面反射着社会历史和少年成长问题的镜子。一方面通过故事来探索少年成长过程中,个体对于社会的认知,一方面通过种种事件通过儿童的眼光来看历史,看社会。用这个标准看起来,《牵》这面镜子,就好像蒙了时间的浮尘,能看到,却不清晰。 或许我想的太多,但是,我相信作者有足够的功力写出她想写的东西。能够经历时间而不褪色的,是我们思想中那些闪光的东西。 |